媒体聚焦
2019

05-07

【江苏教育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推进“一流学科”建设纪实

作者:缪志聪 陈涛 贾冰  来源:江苏教育报   编辑:杨硕  浏览:

6月11日下午,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楼814报告厅里,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陈镜明与校长李北群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当天,陈镜明这位发表340余篇SCI论文的气象专家正式加盟该校海外院士工作站。这是继波兰科学院院士昆德维茨、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金双根后,第三位加盟南信大海外院士工作站的外国院士。

作为新中国第一所气象高等学府,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科在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两次蝉联全国第一,2017年9月成功入选国家“双一流”计划。“以气象立校成为南信大的最大特色,也是南信大一流学科建设的‘精气神’。” 南信大党委书记管兆勇说:“气候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作为中国大气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领跑者,南信大有诚意、有决心肩负起使命担当,为全球气候变化事业作出应有贡献。”

坚守特色,勇立学术最前沿

“因气象而生,因气象而兴。”漫步校园可以发现,从文化氛围到校园景观,南信大都以“气象”为核心。学校图书馆大气科学类文献是国内高校最齐全的;拥有全球大学中最大的校内气象台,其硬件水平与中央气象台同等级。

南信大大气科学学科起步可以追溯到1921年。1960年,南京大学成立气象学院,1963年5月14日,南京大学气象学院更名为南京气象学院。这是新中国第一所气象类高等院校,也是全世界范围内唯一一所以培养气象人才为主的高等学府。1978年2月,南京气象学院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2004年5月,学校正式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上世纪末,校内曾有过激烈的争论——学校往何处去?我们稳住了阵脚,自始至终以大气科学为发展核心,从未改变。”管兆勇说。

认准了方向、根植于沃土的南信大气象学科迅速腾飞,很快抢占学科制高点。1999年,学校获准设立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天气动力学等4个学科被评为中国气象局重点学科。2002年1月,气象学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并在2012年学科排名中位居全国第一,跻身地球科学ESI全球前1%。

“气象学科发展的关键是国际化,关键中的关键是国际人才的引入。”大气科学学院院长陈海山告诉记者,2006年以来,南信大先后10次面向海内外招聘高层次人才,引进海内外名校博士及其以上人才700多名,全校教师博士化率超过70%,国际化率达54%。

“为了引进人才,我们创造性地实施海外院士工作站等制度,仅今年加盟工作站的海外院士就有5人。”校人事处处长周显信告诉记者,“水土”不服就改良“水土”,这是南信大引进并用好学科人才的“秘笈”。

2015年,陆春松凭借云雾宏微观物理方面的突出成绩,成为该年度美国地球物理学会霍尔顿青年科学家奖唯一获奖者,这也是中国学者首次获此殊荣。为此,他被破格晋升为教授,并成为南信大从月薪制转为年薪制第一人。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南信大以大气科学学科为龙头的大气象学科群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南信大10万余名毕业生中,走出了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士、美国气象学会会士、世界气象组织副秘书长,以及全国气象系统50%的管理人才和70%的技术骨干。在全球气象领域华人教授中,该校校友占比超72%。

破壁重组,学科建设显效应

学科单一、科研薄弱、人才不足……与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和部属高校相比,地方院校发展资源和平台确有差距,如何提升办学实力?进入新世纪,南信大围绕大气科学这个中心,协同各方力量,展开学科布局,将“阻力”变成“动力”,把“劣势”化为“优势”。

“如何进一步打造大气象学科群,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创新显得至关重要。”管兆勇说,一流学科建设的核心是开放,学校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大气科学拓展到地学,为此进行机构改革,院系调整,破专业壁垒,建学科群,紧扣气象特色发展海洋、水文、地理、遥感、信息等学科。

海洋学科与“气象”交叉融合后的飞速发展,印证了这一路径。目前,独立运行仅6年的南信大海洋科学学院,已经拿下60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成果多次获得海洋科学技术一等奖。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孙星明教授团队率先将以传感器网络为核心的物联网技术引入加密气象观测领域;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葛俊祥授将雷达研究与气象结合,研制出国内首台地基毫米波云雷达。

隔着屏幕,耶鲁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环境中心美方主任李旭辉告诉记者,从2011年7月机构成立起,每周五上午8:30,他都会主持国内外全体中心成员参加的视频会议,除了感恩节、圣诞节和春节外,从未间断。2014年7月,该中心关于城市热岛效应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科技期刊《自然》上刊发。“通过国际协同,七年来中心共发表高质量SCI论文102篇。”李旭辉说。

近年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耶鲁大学、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夏威夷大学等多所世界名校共建气候变化国际联合实验室,成为全国首批获准立项建设的3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之一,为多学科协同创新、创造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系列“破壁重组”,让南信大学科发展汇聚了各方资源,产生了整体效应。气象装备、通讯工程、环境工程等八个学科获评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立项,地球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跻身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实现了对本科专业的全覆盖。在最近的一次学位点增列中,该校新增5个博士点,实现博士专业学位授予点重大突破。

瞄准需求,气象万千谱新篇

随着人工智能走入大众视野,“智慧气象”成为当下热词。5月,南信大与全球最大的天气服务类平台墨迹天气签约共建“智慧气象”研究中心,并联合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瞄准人工智能和现代气象业务领域的国际前沿,创新打造“气象服务”利器。

近几年,南信大“紧贴大地”办学科,核心团队承担多个国家级现代气象业务软件系统建设项目;研发“海洋大气资料实时/延时接收处理系统”“现代短期气象预报工作平台”等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气象专业软件。目前,部分系统软件已在不同领域和地方的气象部门业务化运行。李北群说,“校企合作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扎根中国大地是一流学科建设之‘魂’,南信大将始终紧贴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办学。”

4月,该校廖宏教授一篇关于“雾霾”的文章发表在《自然-气候变化》上,并被选为该期封面论文。两年前,廖宏教授团队就与环保机构合作开展PM2.5达标规划的情景模拟研究。今年,她的团队又与南京市展开臭氧和PM2.5的协同达标的可行性研究。“我们的科研成果作为科技支撑,完全可以为国家节能减排战略贡献力量。”廖宏自豪地说。

以一流学科为支撑,南信大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与日俱增。近年来,学校先后主办数十场国际学术会议和高端讲座。今年4月,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联合科学委员会会议在该校召开,这是该项会议39年来首次在中国高校举办。

“我们将秉持开放发展、协同发展、特色发展理念,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学科为目标,将学校建设成为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谈及未来,李北群充满信心。

返回列表

访问量: 地址: 江苏省南京市宁六路219号 电话:86-25-58731101

邮箱:xb@nuist.edu.cn   传真: 86-25-57792648

NUIST备8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