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2019

05-07

【新华日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以生为本 让校园“更有温度”

作者:林雯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杨硕  浏览:

6月的一天,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会议室内,一场与温暖有关的讨论正在进行。“供暖的时间段是怎样的”“暖气片安装在宿舍哪个位置”……学生校长助理团成员们你一言、我一语,总务处、学工处等相关负责人一边释疑,一边详细记录。按照讨论的校园集中供暖计划,今冬的南信大将成为江苏省“最温暖的大学”。

在“笃行以生为本,厚植大学精神”育人理念的指引下,南信大再一次赋予“温暖”新的内涵。“以生为本不是一句口号,它是当代大学办学的核心理念,要全面系统地践行在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体现在一件件工作的落实上、一个个细节的关注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李北群说。

培养模式“高端定制” 量体裁衣更合身

今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综合评价录取报名火爆,人数比去年翻了三番,确认参加面试人数更是去年的5倍之多。

“选择南信大,可以共享到中国科学院大学的优质教学资源”,这是学校综合评价录取吸引力骤增的原因之一。从2018年开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将进行本-硕-博一体化联合培养,教学计划、授课过程由双方共同完成,其中1/3的学生能被推荐免试攻读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研究生。

这些联合培养的学生将由南信大的长望学院统一管理。南信大除设立专门培养拔尖精英人才的长望学院,也为创新创业人才、国际化人才和行业型人才等精心设计其专属的“定制式”培养方案。分层分类、因材施教、应需施教,四类不同人才的成长路径,在南信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实践中日渐清晰。

自助点餐,打造精英人才培养改革试验田。依照总学分减少10%的培养方案,长望学院常务副院长周宏仓信心十足。“学分减少了,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时间参加各类科研项目、学科竞赛和人文素质类课程。”周宏仓表示,在学院定制的套餐之外,学生还能自助“点餐”,不仅可以选修全校任何一门课程,还可以提前选课或者直接参加考试获取学分等。此外,学生的学业指导实行“双导师”制,学生可以在教授工作室里求学问诊。

全员参与,点燃双创梦想与激情。在刚结束的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南信大大三学生刘姝等人捧回了最高荣誉——特等奖,此前,他们在数学建模实验班里接受了整整一年的培训。在专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南信大藕舫学院,有挑战杯等20多个竞赛实验班,近3年来,有7000多名学生参加实验班的学习。藕舫学院打破不同学院之间的行政壁垒,保证每一名本科生在校期间至少能够参与一个项目、体验一次创新、参加一次竞赛、经历一次创业。学生完成双创活动可以转换为相应学分,3年来,超过1.6万名学生通过这项制度完成学分的积累和转换。

全球接轨,打造国际化人才培养新名片。 “只要进入教学区就必须说英语,写请假条也必须用英文才有效。”南信大雷丁学院的同学自豪地介绍,雷丁学院无论是课程教材还是课堂教学都采用英文,大家在课间课后的交流也必须使用英文。自2008年以来,南信大和英国雷丁大学从合作办专业发展到办学院,并已成为“江苏—英国高水平大学20+20联盟”的首批成员。

紧贴行业,打通学业到行业的“最后一公里”。作为一所行业特色高校,有效充实行业人才队伍是南信大义不容辞的使命。学校紧贴行业需求,招生计划根据各省气象局需求作动态调整、聘请各省局首席预报员来校授课、开展生源地实习等一揽子举措相继上马,获得了气象业务部门的一致“打call”。

“育人以生为本,就必须要抛弃以教为本、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因材施教、个性培养,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李北群说。

管理服务“双向要求” 学生也是主人翁

前不久,新晋校园网红“大白鹅”刷爆南信大的朋友圈。鹅从哪里来、大白鹅的“住房条件怎样”,这些温情又有趣的问题出现在南信大“校园一键通”上。

“键对键、点对点、心对心”,校园一键通开启民意直通车、畅通诉求通道、提供管家式的贴心服务。自校园一键通2017年9月正式运行以来,南信大师生们发起各类咨询共1.6万余条,单天最多200条,问题涉及全校各个学院部门,按时办理回复率达到100%,整体满意度无限接近满分5.0。

校园一键通,通的是民意、顺的是人心。南信大总务处的老师王稀君因其不厌其烦、问题秒回、幽默风趣的“佛系”回答风格,成为全校最受同学欢迎的行政老师之一。“最多时一天能接到100条左右的留言,比较忙的时候会连续回复两三个小时。”王稀君说,虽然所有咨询都要求3日内办结,但每当有学生“下单”时,工作人员几乎都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回复。

“大学管理和服务就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与困难,要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帮学生之所需、解学生之所难”。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书记管兆勇认为,在大学治理过程中,学生同样享有必要的知情权、参与权与选择权。学校治理需要学生共同参与,要让学生可以在最大范围内自主选择和使用学校的资源。

南信大的“以生为本”更注重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发挥他们在校务管理中的作用。2017年10月,15位学生受聘为南信大首届校长助理团成员,涵盖本、硕、博学生和留学生,除收集、反馈学生对学校管理、教育和服务的意见外,他们还参与学校有关管理制度的起草、修订和征求意见,监督学校有关政策制度的实施。

校长助理团团长冯小芳介绍,助理团分为5个小组,按分工轮流列席校长办公会议,上任不到两学期,他们已办成几件“大事”。例如“点亮校园”计划提案,他们采用校园夜晚航拍等方法,汇总校园照明需要加强完善的区域,在校长办公会上汇报后,范仲淹广场周围已先期点亮。截至目前,校长助理团已自主完成15份提案,涉及学校学风建设等各方面。

倾听学生呼声、尊重学生意见。南信大做的远不只是修修补补的小完善,更有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全盘推进的大工程。在广泛征集方案并进行民主投票的基础上,学校去年起启动校园整体编修,校园建筑和环境全面升级。“考研圣地”南阶教室升级改造,学习环境更加愉悦;大学生活动中心重装升级,活动场所更加丰富;学生宿舍改造,间间都有空调和暖气,生活空间更加舒适……

以文化人“润物无声” 树魂立根打底色

《乘着创新的翅膀,让梦想飞得更高》《这个90后CEO不一般》……从双创达人、研途学子再到名家大师,4月份以来,南信大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几乎每天都会推送各类榜样人物的典型事迹。

在南信大,校园官微不是新闻的简单“复制+粘贴”,而是在新时代用新思路、新技术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予以关注和引导,“既卖得了萌,也育得了人”。

微信平台是南信大努力建设的校园文化载体之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以生为本的重要践行”,比起干讲、空讲、硬讲大道理,文化育人如春风化雨般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中浸润学生的品格和修养,在“树魂、立根、打底色”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理想追求和道德规范。

大气、阳光、包容,是南信大校园文化的底色与特征。

大气,是薪火相传的血脉。上世纪60年代初,新中国第一所气象高等学府——南京气象学院(南信大的前身)应国防安全和国民经济建设等国家战略急需而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举全国之力创办。大气从容、胸怀天下、矢志报国的传统文化基因贯穿南信大的血脉,也镌刻在每一名学子心中。

开学第一课,校领导领唱校歌、院士解读校训、辅导员真情告白,用仪式感为新生扣好第一粒扣子;彷徨期,校长给来信学生回信,勉励学生肩负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学校和国家建设添砖加瓦;融入期,校长领衔开设通修课《信大史话》,讲到情深处,现场学子热泪盈眶……在校园文化的浸润下,“大气”精神深入骨髓。

阳光,是青春远航的动力。在结束不久的省运会上,南信大男排卫冕成功,蝉联三届冠军;几乎同时传来好消息的还有该校男乒队,他们包揽了泛波罗的海大学生运动会单打冠亚军。“全员体育、终身体育、快乐体育”已然注入每个南信大学生心中,覆盖面极广的校园马拉松、为期2个月的体育文化节等活动,让在校生参与度达到90%。

体魄强健,精神更要强健。百人齐诵《共产党宣言》、师生代表真情表露,“马克思主义·青年说”活动在南信大校园里开展得如火如荼;“习研社”为学生搭建理论学习平台,校园内处处都散播着正能量;还有每年都举办的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月活动、关爱贫困生的“励志启航”计划等,南信大不让一个学生成为落单的孤雁。

包容,是文化创新的前提。中外文化的交融在南信大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这里,留学生和中国学生混合编班,他们在同一课堂学习,也在同一片区域生活。“我们的许多专业课都和留学生们一起上,他们很爱提问交流,能为课堂带来不少活力。”在软件工程专业大一学生陈燕楠看来,和留学生们一起,不仅能互助提高语言能力,还能接触多元的文化和思维方式,极大地开阔眼界。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南信大将“以生为本”的理念化作具体实践,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在温暖与关爱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

“育人以生为本,这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根本遵循。”校党委书记管兆勇说。

返回列表

访问量: 地址: 江苏省南京市宁六路219号 电话:86-25-58731101

邮箱:xb@nuist.edu.cn   传真: 86-25-57792648

NUIST备8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