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2020

05-15

【人民日报客户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以一流业绩做好高校育人的答卷人

作者:杨子健 严常坤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杨硕  审核:于杰  浏览: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也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办学60年来深化教育改革和着眼未来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的初心所在。

“高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育人。”该校校长李北群在接受采访时说,办好大学,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既是党和国家推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客观需要,也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需要。高校要守好初心、担负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对标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需求,切实回答好培养什么人

去年3月,浦口龙王山下,山朗水润、花木清芬,该校率先在江苏成立了教师教育学院。不久后的4月,化学与材料学院成立,6月,人工智能学院又独立建院。享有“气象人才摇篮”美誉的南信大,又一次主动地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教师教育学院旨在响应国家教师教育振兴计划,主动担当振兴我国教师教育的历史使命。化学与材料学院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学校学科特色优势,重点发展新能源材料、环境功能材料等。而人工智能学院则面向国家四大新兴战略产业之一的人工智能产业。“该校成立60年来,体制虽几经更改,但学校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需求,切实答好培养什么人的初心始终未变。”李北群说。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历史传承、学科特色以及精神文化,决定了其具有不同的使命和不同的人才培养特点。对于学校而言,以大气立校,紧贴气象业务育人是立校多年来的使命之一。面向新时代、新任务,学校正在以大气科学学科群为主体,环境生态和信息工科学科群为两翼,多学科支撑跟进,为加快现代化人才的培育精心布局。

近十年来,该校大气科学学科稳居全国第一,学校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对标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目前正着力打造“气象+”“+信息”品牌,围绕气象学科向环境、水文、海洋、地理、生态等相关领域拓展辐射,培养气象相关产业链人才。比如,为了研究解决我国国民经济生产建设中与水文气象自然灾害有关的重大课题,2011年6月成立了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作为国内首个水文气象科研教学型学院,重点发展以气象为特色的水利工程学科,既培养能够在大气科学、水文学等相关学科从事科研、教学、业务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也培养具有从事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方面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工程设计技能的专门人才。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发展战略。为此,前身为大气科学学院下设的海洋科学专业于2012年从该院分离,并独立建院。同年,海洋科学学院的海洋科学专业成为省重点类专业,并获批海洋气象学硕士和博士点。学院围绕一线需求组织一线教学,通过导师制、教学实习、创新实践多角度全方位培养学生,学生一毕业就受到国家气象局、国家海洋局、航空空管局、低空飞行管理局、应急飞行公司、国家顶级风能能源公司、国内外高科技海洋资讯等单位地欢迎。

气象对信息学科高度依赖,信息学科对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要,发展信息学科符合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需要。为此,学校打造了信息工科特区,融合人工智能、自动化、电子、计算机、通讯等领域,让多学科协同发展促进学校人才培养整体实力的提升。

高度对标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需求的南信大,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以大气科学学科为龙头的人才培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6万余名毕业生中,走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走出了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士、美国气象学会会士和一批全球知名大学的终身教授;走出了世界气象组织副秘书长、高级外部关系官和美国NOAA官员;走出了6位中国气象局局长、副局长和一批省级气象局局长;走出了全世界157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名技术骨干和管理官员;更走出了无数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南信大人。

汇聚多方资源、全方位提升育人能力,做好怎样培养人

“通识教育的学分和选修模块要加量”“素质拓展中应该加入劳动内容”“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全英文课程建设再提速”……这是近日该校2020版人才培养方案讨论会上的情景。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和行动指南,培养方案每年小幅度修订,每四年进行一次较大幅度修订。该校教务处相关负责人说,以此轮较大幅度的修订为契机,学校将继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改革,让不同人才的成长路径更趋完善。

围绕怎样培养人,近年来该校着力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科研实践等方面,持续推进创新教育体系建设,助推学生开阔视野、提高竞争力。

改到深处是教学,学校广揽国内外专家,将高水平师资力量转化为高水平课堂教学。早在2006年,学校提出专任教师博士化路线图,同时率先布局师资国际化,专任教师精英化、团队化、工程化也一步步成为现实。作为行业特色高校,聘请气象部门百名专家、讲授百门课程、建设百本教材。2018年,学校又创造性地设立“海外院士工作站”,已吸引欧盟科学院院士、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等14人加盟,海外院士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为学生授课。同时,一大批校内外的两院院士、长江杰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持人等,也都在教学中担任重要角色,致力把科研前沿和业务发展趋势融汇进课堂、传授给学生。

学到深处是精神,学校注重引导,不断推动学风建设走向纵深。过去几年,该校将学风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校领导、各学院院长、书记亲自上阵,召开学生大会、学生座谈会等。这两年来,校领导又有了新称号——“最强班主任天团”,他们对接到具体班级,变身“班主任”,更加直接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思想状况。学校还陆续出台课堂行为规范;开展目标导学工程,加强新生专业思想教育,修订完善新生晚自习管理办法;落实辅导员(班主任)进课堂、进宿舍、周检月报制度;发起各式学风倡议书……不断让全校整体学习氛围严起来、硬起来、紧起来。

为了增强学生创新能力,近年来学校以本科生导师制为突破口 “探路子”。“没有一流的本科生,就没有一流的研究生,要让学生尽早进入科学研究过程,尽早参与重大项目。”海洋科学学院张彪教授在本科生导师制的支持下,积极鼓励学生参加自己的科研项目,让他们承担重要的科研角色。本科生陈冲对无人机感兴趣,张彪多次与他讨论无人机在海洋和大气要素观测中的技术问题,鼓励他自主研发无人机平台,并集成海气界面多要素观测传感器。经过2年多的技术攻关,陈冲的海洋大气空中移动智能观测系统在多地海域完成海试,该系统先后取得20多项专利。

实践锻炼出真知,学校将多元共建的高层次资源协同转化为高层次育人能力,构筑课外实践新高地。通过“生源地实习计划”,组织首批近百名气象类本科生赴五省气象局进行为期约一个月的实习,着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航天宏图、中科三清、墨迹天气、华为等多家知名企业签署合作协议;与南京、无锡、苏州等地方政府共建研究院、研究生院;与世界气象组织合作,选拔学生前往挂职锻炼……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学校于2015年11月又成立创新创业学院(现更名为藕舫学院),整合优化校内外双创资源。近三年学校学生获省级以上竞赛奖励达5245人次,19届毕业生中获省级及以上竞赛荣誉的超过40%,涌现出万俊波、宁梓傲、叶思、曹扬等数十位创业先进典型。2011级校友徐康说:“能有今天的成就,多亏了大学期间丰富的创新创业经历,这培养了我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立德树人,致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大学既是传播知识的殿堂,也是塑造价值的熔炉。”校党委书记管兆勇说。为谁培养人?是高校的时代重任。长期以来,该校一直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贯彻“三全育人”理念,推进“课程思政”,让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助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特殊时期如何用战“疫”大课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如何把线上课程思政讲好,培养学生科学精神?2020年春季学期“云”开课以来,该校教师化身“主播”,巧用疫情素材,多形式组织开展“云思政”。自动化学院曹永娟老师以雷神山、火神山医院的“中国速度”为案例,引导同学讨论“在医院的迅速建设与高效运转中,电机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专业知识对疫情防控的贡献。“疫情期间,我们要感悟电机系统的稳重高效与奉献,更加坚定读好书、明志向、知奉献的信心。”学生许发洋说,课程激发了大家学习的热情和责任感,增强了对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信心。

课堂内,一轮轮的教学改革不仅没有冲淡学校立德树人的优良传统,还以新的机制使之延续、传承和发扬。2017年秋季学期,学校开始在各学院开设“大气科学概论”通识课,并结合专业特色,将十九大精神带进课堂。课程开设深受学生欢迎,法政学院学生刘玲说:“授课老师会根据十九大报告内容,把大气科学的知识与专业理论相结合,一门课学到三类知识。”2018年4月,通修课《信大史话》开讲,每周一次,共8讲,内容涵盖传承担当、创新发展、大学演变、信大精神、名师荟萃、人才辈出、享誉全球、持续跨越等,旨在让学生熟悉校史校情、传承信大精神、探求行业发展、把握高教脉络、畅想信大未来。

课堂外,立德树人还落实在了学生日常健康成长上。入学时,学校校领导领唱校歌、院士解读校训、辅导员真情告白等,组成富有仪式感的开学典礼;彷徨期,校长会给学生回信,勉励学生肩负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学校和国家建设添砖加瓦;毕业时,毕业生感言、教师寄语、宿管阿姨叮咛等等,又为学生上好了最后一课。此外,学校还将高质量服务转化为高质量德育。开通校园“一键通”,学生可以直接提诉求、表意愿;选聘以本科生为主的校长助理团,参与学校有关制度的起草修订,监督有关政策的实施;还通过打造一站式网上办事大厅、开通地铁接驳车、实现宿舍集中供暖、改造学生食堂等暖心服务,让学生由衷爱校和荣校,感恩时代和社会。

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德育,为学子打牢了思想根基,激发了他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一批批学子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国建功立业、勇往直前;一批批学子在科技创新一线孜孜以求、鞠躬尽瘁;一批批学子在崇山峻岭与森林戈壁里看云识天、兢兢业业。“南信大人一直以来秉承艰苦朴素、勤奋好学的校风,活跃在工作一线,哪里有高山海岛、哪里人迹罕至,哪里就有我们的同学。”正如已驻守三沙10年,被评为第九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的校友孙立说,做南信大人,全力以赴为人民,是大家共同的初心与追求。

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rmh13234924/rmh13234924?from=singlemessage

新浪转载:

https://k.sina.cn/article_5895814239_15f6afc5f00100ob2c.html?wm=13500_0055&sinawapsharesource=newsapp&vt=4

返回列表

访问量: 地址: 江苏省南京市宁六路219号 电话:86-25-58731101

邮箱:xb@nuist.edu.cn   传真: 86-25-57792648

NUIST备8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