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风范
2019

05-07

春松破土待凌云——访我校大气物理学院青年教师陆春松

作者:窦道阳  来源:党委宣传部   编辑:杨硕  浏览:

发表17篇SCI学术论文、主持13项科研项目、获得“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破格晋升副教授、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国外多家气象期刊审稿人……很难想象,这些出色的成绩是一个刚刚工作两年的博士毕业生所能取得的,但在陆春松自己看来:“这些表现微不足道,还要继续努力”。

就在这 “微不足道”的背后,陆春松却书写了我校的一项 “第一”———首夺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是为缅怀谢义炳院士对中国气象事业和人才培养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而设立的,每年从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和气象业务单位中遴选出极少数青年突出人才,表彰他们为气象事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陆春松凭借在云雾宏微观物理方面的突出成绩从众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荣膺2013年度该项桂冠。在颁奖后的返回途中,陆春松和谢义炳先生的女儿谢庄研究员同车而行,谢女士握着他的手深情勉励说:“我详细翻看了你递交的材料,你很年轻,但做出的成绩很不简单,气象事业的发展还要靠像你这样的年轻人。”

负笈北美:“转益多师是汝师”

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NL)位于纽约长岛萨福尔克县的中部,地处美国东海岸,地理位置“略显偏僻”,但自然风光静谧幽美,是从事科学研究的理想场所。更为难得的是,顶级华裔科学家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等都曾在这里开展过理论研究与精密测算,并由此先后问鼎诺贝尔物理学奖。谈起与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结缘”,陆春松坦言要感谢自己的老师。时间回溯到八年前的一个明媚午后,在该实验室工作的刘延刚研究员来我校作学术报告,随后还和气象专业研究生展开了面对面交流,在导师牛生杰教授的鼓励下,正在读研二的陆春松也加入到了讨论者的队伍中。几轮讨论下来,刘延刚研究员的注意力便慢慢集中到了这位不算太主动、但句句点中要害的年轻人身上。在牛生杰教授和刘延刚研究员的一致推荐下,陆春松于2009年成为了我校与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联合培养的博士生。

能在条件如此优越的科研场所取经问道、转益多师,陆春松心底感到由衷的骄傲,同时也伴随着不小的压力。随后几年里,他努力把这种压力化作科研、学习的动力,把更多的时间用来分析资料、阅读文献。每次学术会议的“私聊”环节,遇有外国专家,他总是“死缠烂打”,问题一个连着一个,直至自己完全弄懂为止。

“博士学位的取得就是一个业内专家的诞生”,这句话语让陆春松记忆深刻,也是鞭策他潜心笃学的内在动力。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他凭借优异的表现获得了“实验室突出贡献奖”。求学期间,他还多次以文会友,利用学术会议等机会同业内专家学者切磋争鸣,开展交流,博士期间便开始崭露头角,受到美国业内的关注。在美国能源部举办的“ASR”学术年会中,他获得了“优秀学生海报奖”,还应主办方邀请作了大会学术报告。尤为让他记忆深刻的是,在2011年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举办的“AGU”学术会议期间,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SteveGhan研究员作为评委,在墙报交流环节,指着陆春松递交的墙报带着惊疑的语气问道:“你真的是在读学生吗?”而当陆春松报出就读的学校是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时,SteveGhan研究员立马竖起了大拇指,连连说“非常好,非常好,那里的大气科学很出色!”陆春松说,只有身处那种境地才能领会到当时的心情,“那种因母校荣誉而生发出的自豪感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

教学科研:相辅相成,齐头并进

2012年9月,新学期伊始,已经成为大气物理学院年轻教师的陆春松站在讲台上,开始面对来自祖国各地的气象学子,在这里,他对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教学是大学的基石。陆春松的研究领域为云降水物理,内容涉及雾的生消机制以及低云中的夹卷混合过程等。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既保证学术含量又能让90后学生乐意吸收,他颇下了一番功夫。他鼓励学生积极提问,也“怂恿”学生在每次第二节课的开头五分钟作学业小报告,“只要和学科相关,什么有趣的内容都可以讲”。他还经常使用网络用语跟学生沟通,将生活常识融入到学术讲述中去。大物院2011级大气科学(大气探测方向)专业的张小雨同学印象最深的就是陆老师讲述云滴“寇拉曲线”时的生动比喻,“霾滴到云滴的过程区分,就像高考分数线一样,过了分界线就是大学生,不过便还是高中生。这样的类比通俗易懂,一下就记住了”。他还会在授课过程中夹带一些“私货”,银燕老师研究的“冰核”,杨军老师研究的“辐射”,金莲姬老师研究的“对流”,刘晓莉老师研究的“冰雹”等都成他“兜售”讲述的内容。“这样做既保证教学质量,又容易激发本院学生的荣誉感和亲近感。”因此,他的课堂也常会出现旁听者的身影。庄颜是我校滨江学院2010级大气科学专业学生,也是陆春松的“铁杆粉丝”之一,“陆老师的课生动有趣,蹭他的课是一种享受,他主讲的《云降水物理学》在学生中点赞率超高”。

“教学可以促进科研,我很多文章的最初想法便成型于课堂的讲述中”,陆春松笑着说,“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应该齐头并进的,比如讲到云膨胀时,特点是上宽下窄,但实际中的云却是上窄下宽,这就引起了我思考怎样去定量计算云卷出率”。此外,他还有一个“心得法宝”,那便是在备课时,要对讲述内容所涉及到的公式提前推导几遍,可能推导的过程不尽相同,但这样的“模拟练兵”无疑既熟悉了教学内容,也是对科研的一大促进。

责任与争先:南信大人的“气象梦”

从2001年考入南京气象学院物理系,到以专业第一的成绩保送到本校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专业研究生,再到2012年8月从美国返回进入大气物理学院工作,十数年光阴也使陆春松成为名副其实的“土著”南信大人。无论是散步在中苑老操场上,还是穿梭于东苑文德楼中,让陆春松最为惬意的还是弥漫在校园中的浓郁气象科研氛围。他说,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曾见证过当时国内顶尖气象学家的忙碌身影,作为气象学科的后继者,自己更是荣耀与压力并存,“每当工作累了的时候,我也会拉开窗帘,看一看伫立在楼下的涂长望塑像,那是所有气象人的精神丰碑。想想他们筚路蓝缕,在气象领域开拓奋进,自己就有了无穷的动力”。

陆春松说,在他心中,一直存在一个“气象梦”,那就是通过年轻一代的不懈努力,在科研业务水平上达到国际一流,和国外气象学家一决高下。交谈中,“一决高下”被陆春松着重强调了一遍,眼神中流露出了一份不易察觉的坚毅与自信。

“肝胆照人风洒脱,心胸涵物韵容休。”气象楼下,镌刻在涂长望塑像基座上的郭沫若诗句朝伴晨曦,晚沐斜晖。这既是对涂长望先生风姿神韵的文字摹写,也是对全体气象人精神风貌的生动再现。它也将流淌在这金风摇曳、香樟婆娑的南信大校园里,激励每一位气象人去收获属于他们自己的气象万千!

返回列表

访问量: 地址: 江苏省南京市宁六路219号 电话:86-25-58731101

邮箱:xb@nuist.edu.cn   传真: 86-25-57792648

NUIST备8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