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风范
2019

05-07

假拉:雪域气象骄子

编辑:杨硕  浏览:

在西藏气象部门,提起假拉,几乎是无人不知,第七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青年科研工作者”,西藏气象部门第一位藏族正研级高工,荣获“第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首届西藏青年五四奖章”,1998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鲜花、荣誉把他捧成了一个传奇人物,然而,当你走近他,却发现他是如此平凡,在默默地奉献中写就了自己闪光的人生篇章。

从农家子弟到硕士

假拉出生在拉萨一户平凡的藏民家庭里,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倾注了全身心的精力。

1982年,假拉以优异的成绩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南京气象学院)录取。作为西藏自治区气象局培养的首批藏族大学生,假拉深知肩负的希望。5年的大学生活,假拉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学校只要求民族班学生学完《大学英语》的第一册,他却学完了整四册和《气象专业英语》等课程。大学《数理方程》是一门难度很大的课程,学校对民族班学生的要求不高,但假拉不满足于只从定义、概念等方面去理解,为了学会全部课程,他虚心向普通班的同学请教,常与他们一起学习、探讨。他还参加了校外的辅导班,补习汉语和英语。

5年里10个假期,他只回了一趟家,其余的时间全部花在了学习上。凭着对气象专业的热爱和执着,凭着对生养自己的高原的深情和改变西藏气象工作落后面貌的雄心壮志,他孜孜不倦,潜心修学,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打下了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毕业后被分配在西藏自治区气象台工作的假拉,勤奋依然,虚心依旧,业务水平提高得很快。他的勤奋好学被领导看在眼里,他出色的工作业绩也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参加工作3年后,领导决定推荐他去继续深造。1990年,假拉成功地考上了母校天气动力学专业研究生。

接到硕士录取通知书,假拉却难以做出抉择。母亲年迈多病,妻子刚下产床还未恢复健康,还有一个未满月的婴儿,假拉默默地将通知书装在了口袋里。

第二天,领导到假拉家向他全家表示祝贺时,年迈的母亲和柔弱的妻子才得知假拉考上了研究生。听着慈母因喜悦而变了音的劝解和妻子自愿承揽一切的决心,假拉第一次在妻子面前伤心地哭了。是的,“男儿有泪不轻掸,只是未到伤心处”,他欠父母太多,欠妻子太多,他擦干眼泪,走上了人生又一段求学之路。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苦读3年,假拉没有辜负领导的信任和高原赋予的重托,没有辜负母亲和妻子的期望,他和导师联合撰写的《臭氧层与大气环流的关系》、《国家长期预报理论研究》等论文发表在学校学报和《长期预报研究项目》文集上,获得好评,在气象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1993年,研究生毕业的假拉又回到了家乡,回到家里,他就大声地喊:“妈妈,妈妈。”然而,没有回应。他怎么也没有想到,母亲就在他临毕业时因病去逝了,为了不影响他的论文答辩,家里隐瞒了这件事。

欲与高原天气斗智

硕士毕业那一年,假拉被聘为天气预报工程师,并承担起全区的“三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预报的把关工作。在西藏,气象工作最大的难题是观测点少、缺资料。为此,假拉首先对高原的天气预报和气候特点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找到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及全球气候异常与青藏高原的关系,在翻阅历史资料和老一辈气象专家的工作笔记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深入基层观测站(点)考察的结果,成功地做出了许多及时、准确的天气预报。

雪灾、干旱、地质灾害是西藏的三大主要灾害,排在首位的就是雪灾,雪灾的影响5年以后才能逐步得到恢复,影响巨大。

1994年冬季,密切监视着雪情的假拉和同事们从观测到的天气迹象和数据上,得出藏北一线将有大范围的中等程度雪灾的天气预报。为了使预报结论尽可能的准确,假拉紧张而又认真地观察着,并多次与藏北气象部门会商。在收集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他又钻进了计算机室,用现代化的计算工具认真地检验着收集到的每一个数据。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劳动没有白费,假拉终于将一个准确的预报呈给了自治区领导和有关部门。

时间在忐忑不安中慢慢流逝,天气在一步步地证实着假拉和同事们费尽心思的预测,大雪按他们所测如期而至。由于气象部门准确、及时的预报,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采取了切实措施,将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西藏自治区政府因此专门致函中国气象局,对雪灾预报人员提出了表扬。为此,假拉受到区气象局和中国气象局的表彰。同年,中国气象学会授予假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1997年9月中旬,西藏自治区气象局召开冬春季节气候预测研讨会,根据夏季干旱、厄尔尼诺活动频繁等多种因素,假拉提出,今年冬天会出现中等强度以上的雪灾,这一预报结论引起了自治区领导的高度重视,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各级政府加强雪灾的防范工作,并将抗灾物资提前运送到了牧民的家中。从9月开始,藏北大部分地区出现了有气象资料以来强度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降雪,很多地方的积雪达到1米以上,假拉和他的同事们昼夜值班,密切监视着天气的变化,及时为政府部门提供中期天气预报和降雪实况资料服务,由于提前做好了防灾准备,损失减少到了最小程度。这是假拉从事天气预报工作21年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次预报服务,也是最成功的一次。

2006年,全国的天气都比较异常,四川、重庆的干旱让全国人民为之关注,究其原因,副热带高压久久盘踞,而不愿离开,这同样影响到了西藏,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同期面积显著偏大、强度偏强、脊线位置偏北、西伸脊点偏西,使得水汽无法输送到高原,西藏除阿里地区外,大部分地区出现了高温干旱天气,针对这一状况,假拉和他的同事前往那曲、林芝、日喀则等地区调查灾情,为区党委、区政府提交了报告指出:由于干旱,牧区的牲畜膘情减少,草场的提前枯黄又使得牧草长势较差,一旦发生雪灾损失将无法挽回,并提请有关部门做好防灾和抗灾准备。像这样的调研,假拉多次进行过,为了减少地方经济遭受的损失,他跑再多的路也心甘情愿。

只有拼才会有出路

1994年,根据中国气象局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气象现代化在西藏全区展开。西藏自治区气象局决定在区气象台建立“西藏自治区气象业务实时系统”。谁来承担这个重任呢?局领导再三斟酌、考察,决定由假拉承担这一系统的总体设计和技术协调工作,同时兼任总体控制和数据库两个系统的主持人,并负责两个子系统的设计和实施。这一项目对假拉来讲是陌生的。在通讯落后、资料奇缺的西藏开展这样的课题更加艰难。然而,面对新的挑战,假拉没有退缩,他常说:“路是人走出来的,人只有拼,才会有出路。”

1995年,假拉和同事们终于完成了实时系统这一庞杂的科技工程。专家经鉴定,普遍认为该系统起点高,结构合理,整体功能完善,业务运行可靠,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由他主持的两个子系统亦达到省级同类领先水平。这一工程获得了1995年度西藏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他的论文《天文与气象结合做高原天气预报》获得1995年度西藏自治区气象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鉴于假拉为西藏的气象科技工作做出的突出贡献,这一年,他被破格提拔为高级工程师,还被评为“气象服务先进个人”,并出席了第三届全国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被授予“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称号。

1995年11月,应日本有关部门邀请,假拉赴日参加“中日季风项目交流会”。在日本,假拉的报告《青藏高原热力平衡的气候特征》概括了青藏高原地形、热力作用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及青藏高原的热力研究等气候特征的分析,引起了各位专家的关注。1996年,假拉被团中央、全国青年联合会推选为第七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谈到高原的天气,假拉如数家珍,大量的科研工作和气象资料的整理分析,为预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影响青藏高原的天气系统主要有印度季风、西风带、伊朗高压、副热带高压、青藏高压等,而印度季风低压是高原水汽的主要来源,也是他们最关注的天气系统。但由于地形对天气系统的影响、站点稀少等原因,预报准确率的提高受到了很大影响。看到70年代出版的一本《高原天气学讲义》作为业务人员的参考沿用了多年,假拉开始着手编辑《高原天气预报手册》,把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和认识、自己开发的科研项目成果、现代化的预报产品编入其中,奉献给更年轻的预报人员,使气象服务工作更有保障。假拉还鼓励其他业务人员从事科研工作,并把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业务应用,有效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假拉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对气象事业无悔的追求,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研难题,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他先后主持完成了中国气象局课题《印度季风与西藏高原夏季降水》和《高原雪灾天气研究》,主持完成了西藏自治区科技厅重点科技项目《西藏气象灾害区划及雅江中游沙尘暴形成机制、防治对策研究》等重大科研课题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为气象预报服务领域拓展提供了科学支撑,为西藏的防灾减灾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每天早上上班,当假拉走进天气预报会商室,他就面临着一次新的挑战,会商室依旧,工作依旧,但当他面对变幻无穷的天气时,顿时精神倍增,新的环流形势、新的天气系统、新的运动方式……他像一位将军,和其他预报人员一起,站在世界屋脊,指点风云变幻。 (王元红 贾冰)

返回列表

访问量: 地址: 江苏省南京市宁六路219号 电话:86-25-58731101

邮箱:xb@nuist.edu.cn   传真: 86-25-57792648

NUIST备80200